2024年,北京市检察机关行政检察部门坚持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基本价值追求,以实现有力、有效监督为目标,全面履行行政检察监督职能,更好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贡献行政检察力量。
聚焦公正司法,强化行政诉讼监督
行政诉讼监督是行政检察的主责主业。2024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行政检察部门坚持以行政诉讼监督为重心,在提升监督质效上下功夫,着力解决行政检察监督“不敢”“不力”问题。2024年,共办理行政诉讼监督案件2157件,提出监督意见526件,连续四年都有案例入选年度“十大行政检察典型案例”,1个案例被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
在办理行政生效裁判监督案件中,北京市检察院以抗诉刚性确保监督有力,依法提出抗诉33件,同比上升120%;强化行政审判活动监督,共制发检察建议228件。针对再审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北京市检察院首次向市高级法院制发检察建议,并获回函采纳;强化行政执行(含非诉执行)活动监督,共制发检察建议197件。
聚焦特定群体权益保障,做实司法为民
自2024年2月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强化民生司法保障,至今共办理“检护民生”类案件3449件,以法治力度切实提升民生温度。
为强化劳动者权益保护,北京市检察院深化“检察+工会”共同落实“一函两书”制度机制,与北京市总工会会签《协同推进运用“一函两书”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劳动者权益保护检察联络室,并指导各区检察院与本区总工会共同设立检察联络室,畅通线索移送、信息共享、协作配合渠道,有效贯通检察监督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其中,密云区检察院针对办案中发现的快递从业人员优先办理参加工伤保险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监督情况通报,推动新增101名快递从业人员优先办理参加工伤保险;通州、昌平等区检察院围绕行政机关对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部署开展专项监督,为助力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是“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专项行动期间,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社区养老驿站违规使用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共发现监督线索290余条,向辖区7个街道、乡镇制发检察建议,以检察履职切实保障老年人群体养老安全。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在办理涉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认定检察监督案中,经调查核实原始档案材料,提出认定部分视同缴费年限的化解方案,最终为当事人每月退休金增加约1500元,有力保障了劳有所得、老有所养。
聚焦行政执法,助力优化首都营商环境
扎实推进“检察护企”专项行动是2024年北京市检察机关行政检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年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加大对涉企行政生效裁判和执行、失信违约等重点案件的监督力度,共办理涉企行政检察监督案件1743件。办案中,北京市两级检察院加强对“过罚不当”等重点案件的监督,以检察建议方式督促行政机关纠正不当处罚,助企业发展重获新生;加强涉企行政审判程序及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监督,针对法院审理程序不规范、执行措施不当等问题提出检察建议17件。
在高质效办案的同时,北京市检察院深度参与地方立法工作,推动《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新增检察履职条款,将行政、司法强制措施和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写进该条例,为服务保障首都营商环境提供了更具刚性的立法支撑。
聚焦法治政府建设,统筹推进行刑双向衔接与行政违法行为监督
行刑反向衔接和行政违法行为监督是新时代行政检察工作的新亮点。2024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积极凝聚检察监督与行政监管合力,助力依法行政,服务法治政府建设。一方面,依法规范开展行刑反向衔接工作,2024年,共办理行刑反向衔接案件5518件。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监督,准确把握“可处罚性”原则,发出检察意见书3231件,监督率为58.6%,既避免“不刑不罚”,又确保“罚当其错”“罚当其责”,同时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沟通,确保检察意见的回复与采纳,对履职不当的行政机关依法制发检察建议17件,督促其纠正,做好行刑反向衔接的“后半篇文章”;另一方面,依法有序开展行政违法行为监督。严格落实最高检印发的《关于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行政诉讼监督职责中开展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中发现”的前提,恪守行权边界,共办理行政违法行为监督案件10494件,提出检察建议5702件。办案中,深化大数据赋能,建用“伪造证照行政监管”等法律监督模型,积极开展类案监督,深度参与和有效促推社会治理,实现了监督办案“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