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我1981年上中学,记得那时最流行的一首歌就是《二十年后再相会》,曲调激昂、歌词优美,至今难以忘怀。我的初中和高中在同一所中学,是一所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名校,也是家乡的第一所中学。学校离家不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途经十字路口的邮电局。邮电局门前有两座报亭,每天都有人在那儿看报,几乎是风雨无阻,有时人多还得排队。报亭里有《人民日报》《体育报》等,内容涵盖时事政治、社会生活、文学体育、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当时家里没条件订报纸,在报亭看报就成为信息的重要来源。尤其是时事政治,看报基本就全掌握了,可以过目不忘,大家好像都是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的。记得那时老师课堂提问,我们经常等不及举手就脱口抢答,现在想来是有些不礼貌,但老师不但不怪,反而表扬鼓励,可见当时的学习氛围。
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工作、再学习、再工作,一晃30余年过去了,不觉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逐渐明白,实际生活远比报纸上描述得更为复杂多变,理想往往也与现实存在不小差距。可能只有修行、读书和运动能够自我掌控,而更多的事情个人则无法左右。当然,从法律角度看,后天应尽力去创造人人平等的条件和局面。尽管如此,事实上的确也无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借用著名刑事诉讼法学家龙宗智教授的一本书,书名就是“相对合理主义”,只有相对意义上的平等,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平等。
然而,“天亦有道”,即使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也要有最基本的天道。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成就大小、学问多少、财富怎样,首先必须有“人味”,即不违反作为人的最基准底线,符合做人的一般规律和道理。否则,终将被淘汰和唾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作为个体的人,不管何时何地面临什么样的现实环境,都有放飞梦想的权利,更应具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从这点看,无论什么年代,人与人又是平等的!
远处一位老人锻炼时一声响亮的嗓音,拉回了我的思绪。风筝在蓝天阳光下愈飞愈高,前方的路就在脚下,目标亦似近在眼前,但奋斗的征程依然长远,还是信奉那句话:“凡事竭尽全力,但求无愧我心”。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