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从三方面推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提档升级
2025-04-22 09:45:00  来源:正义网

  随着全社会了解、尊重、关心、服务少年儿童的共识不断强化,各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措施深入推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犯罪中占比总体较低,但近年来全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总体上升趋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容懈怠。要全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势头,必须秉承“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理念,在对涉罪未成年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同时,积极发挥司法促推作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开展普法预防,以数字赋能助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提档升级。

  一、准确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理念

  依法惩治涉罪未成年人,对其本人是挽救、是特殊犯罪预防,对其他未成年人是警示、是一般犯罪预防。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要秉承“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理念,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积极适用社会调查、附条件不起诉、心理评估、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要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做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相济、罚当其罪,有效发挥刑罚的教育惩治功能。

  具体而言,检察机关要结合涉罪未成年人的具体犯罪情况、社会调查报告等认真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宽,不能因为是未成年人就片面强调从宽,甚至纵容犯罪。对于主观恶性深、犯罪手段残忍、造成后果严重的涉罪未成年人,应当保持“严”的震慑,依法起诉,提出量刑建议,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对于低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犯罪的,应加强对事实认定、证据采纳和法律适用的把握,符合条件的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的涉罪未成年人,或是初犯、偶犯且罪行较轻的涉罪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宽、宽缓到位,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对症下药,因案施策。此外,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发挥专门教育和专门矫治教育的作用,促进罪错少年迷途知返,做实未成年人再犯罪预防工作。

  二、积极发挥司法促推作用,凝聚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合力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机制,这意味着,检察机关履行司法保护职责和法律监督职责,与其他“五大保护”履职密切相关。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需要依靠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协同发力才能发挥长期预防效果。检察机关可从以下几方面发挥司法促推作用,以检察之力助推“六大保护”走深走实:一是以监护监督工作为基础融入家庭保护,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优化未成年人家庭监护和家庭教育环境,避免未成年人因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缺乏监管等走上犯罪道路;二是以参与法治校园建设为依托融入学校保护,督促学校履行教育、保育、安全保障责任,积极预防校园欺凌等现象发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治理;三是以深化专项治理为抓手融入社会保护,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坚持“一案多查”“多案联查”,强化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履职的全面性,用好检察建议,做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四是以涉网犯罪治理为关键融入网络保护,督促网信部门、网络服务提供者履行主体责任,对学生加强防网络沉迷普法,促推完善网络欺凌处置机制;五是以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为重点融入政府保护,通过检察综合履职强化政府在未成年人教育、卫生健康、社会救助等方面的职责。比如,重庆市检察机关以“莎姐”品牌为载体,持续21年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积极发挥司法促推作用。2023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将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纳入一体推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重庆法治重庆“一把手”工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将“莎姐”检察品牌上升推广为全市性工作品牌,部署“莎姐守未”专项行动。此外,检察机关还可以在培训、壮大普法队伍方面发力,吸纳学校法治老师、社会工作者、律师、退休司法工作者共同参与,提升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的覆盖面、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普法预防,以数字赋能助推预防质效升级

  检察机关可以结合涉未成年人犯罪趋势,通过开展送法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网络普法阵地等,将“个案预防”拓展到“一般预防”。一方面,有的放矢讲好普法故事。检察机关要对一段时间内办理的涉未成年人案件加强研究分析,从中找准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的难点、堵点,比如校园欺凌、性侵害、电信网络诈骗等问题,强化专题法治课程研发,进行精准普法。另一方面,加强对涉案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对案发学校、案发社区、案发家庭等薄弱环节实行全覆盖普法,对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的孩子量身定制特色普法方案。要按照最薄弱、最需要、最基层的原则确定普法预防重点,对留守、困境、流动青少年群体进行重点普法,对偏远山区、城乡结合区、城市公租房社区等地进行针对性普法。

  同时,检察机关要深化大数据和法律监督模型的应用开发,提升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和智慧化,助推预防质效升级。比如,重庆正在探索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建设三级治理中心,其中正在研发的“莎姐守未在线(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应用,将从未成年人成长风险综合感知预警、未成年人犯罪风险研判、化解风险资源优化匹配、犯罪风险化解处置等环节精准着力,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开展重点监督,针对存在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协调调度公安、教委、卫健委(心理干预)等部门共同参与风险处置,形成风险化解合力,切实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端口前移。

  编辑:响水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