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以工匠之心融入检察初心
2022-01-27 18:43:00  来源:正义网

  11年前,我考入呼和浩特市检察院,开始了我的检察生涯。那时,我幻想自己成为一名公诉人,在公诉席上捍卫公平正义。

  入职后,我被分配到民事行政检察处,一个我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的部门。在这里,我既不能像公诉人那样,站在法庭指控犯罪,也不能像当时的反贪干警一样侦查案件。我要做的是,面对不服法院生效判决、来检察院申请抗诉的老百姓,面对成百上千种民事行政法律法规。这对初入检察系统的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磨砺。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站在原地自怨自艾,而是沉下心来,广泛钻研相关法律法规、深研办案规则,我告诉自己,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争当“行家里手”,要在这个当时的“非主流业务部门”成为“主流人才”。我向部门的老同志学习,从开始的“教条式”照搬法律条文,到领会“办案就是办别人的人生”;从开始“程序性”答复当事人,到后来能与老百姓在拉家常中讲“法理”;我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后来直接判断案件的核心问题;更是从一个“检察小白”成长为“全国民事行政检察业务能手”。

  记得我办理过一起因企业转制买断工龄引发的劳动争议纠纷案。当时,50多个当事人一起来到检察院,因为法院没受理他们案子,他们要找检察院讨说法。最高院有明确规定,这类案件不属于司法审查范围,法院不受理是有依据的,从检察机关的角度,这些串案也只能作不支持决定。决定好下,当事人的情绪很难疏导。我与这些当事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每次都要谈上大半天,认真地倾听,与他们共同讨论法理人情,为他们一遍遍解读法律规定,与他们探讨解决的办法。最终,他们平静地接受了检察机关的决定。本来,这只是我们办理的不支持案件中普通的一件,却意外的,那一年年关,我接到了这起群体申诉案代表的电话:“案子你们虽然没支持,我们也感谢你做的工作,法律有法律的规定,我们信服。听你的话,我们今后还是要好好过自己的生活。在此,给您拜个早年。”这个普通的电话,让我至今想来,仍很感动。那一刻,我再一次强烈感受到身为检察官的成就感和使命感。法律是冰冷的,但司法者应当有温度!只要我们多做一点努力,多做一点尝试,老百姓就一定能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5年,全国公益诉讼试点开始,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参与者实践者。从民行检察工作转为从零开始的工作,我觉得这是组织对我的充分肯定。但当我带着满腔热情开始工作时,却发现手里除了试点办法,一个成形的法条都没有。怎么摸排线索,怎么调查取证,怎么在上万个行政法规间确定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等问题,让我们这群探索者一筹莫展。我给大家打气,告诉他们,作为试点单位,“我们是什么样子,这个制度可能就是什么样子”。我们反复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说明中,对开展检察公益诉讼试点的重要阐释,从中认真领会,我们为什么做,我们要做什么。随后,我按照试点确定的环境资源、国有土地、食药安全等领域,逐个梳理法律规定,确定监管中可能涉及的公共利益问题。随后,我带领着两级院的公益诉讼检察人员爬“渣土山”、钻“桥洞”,探“食品加工小作坊”,不错过每一个可能的公益诉讼线索。

  记得公益诉讼刚刚正式立法之时,我们发现一家企业因排放恶臭气体被投诉多年,却始终没有解决。这样的案件,如何避免“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真正实现“谁污染谁治理”,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经过认真研究,我提出,直接起诉污染企业,要求其停止污染,并承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但那时,这在我区尚无先例,即便是全国,也仅有几件,而且案情与本案不尽相同。面对法律规定不完善,调查取证专业性强,诉讼程序没有规范指引与案例参照的局面,我带着“要做就做成,还要做到极致”的想法,开始一关一关过。我与办案组成员一起去“啃”所有环评报告、企业在线检测数据、恶臭气体的评价标准等,确定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研究所有环境领域法律规定,当我带着“吃透”专业问题的底气与环保部门会商时,被他们戏称“你到底是环保局的还是检察院的,连这个都知道。”

  调查中,又一个问题出现了:企业的生产原料来自呼和浩特以及周边地区的农作物,如果“一诉到底”,意味着我们赢了官司,而企业的5000员工与周边的数万群众就会丢了“饭碗”。我再次走访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充分地释法说理,了解到他们有整改意愿,已经采取多种技术尝试后,我及时将情况向上级院汇报,探索给企业一个“整改宽限期”,最终,该企业不仅及时缴纳生态损害赔偿金,更在规定期限内创新性地解决了这一行业难题,并就这一创新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因“一个案件催生一个专利”的效果,被最高检察院评为“检察公益诉讼全面推开2周年典型案例”。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不断梳理总结办案规律,并成为自治区检察院公益诉讼专家组成员。我开发的《国土领域公益诉讼相关问题》被最高检察院收录进全国检察系统培训课程。

  几年来,通过努力,昔日“贮灰场”变成了公益诉讼生态主题公园;我们促成了市政府与污染企业开展生态损害赔偿磋商;督促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办理多个违法食品添加剂案件。我们还创造了多个全区首例:“首例入选最高检工作报告的典型案例”“首例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首个公益诉讼白皮书”“首个黄河生态司法保护基地”,我们有了自己的工作品牌“检益青城”,我们的团队被最高检察院荣记集体二等功,被自治区检察院评为“优秀办案团队”,公益司法保护的首府模式,正在形成。

  工作成绩的背后,也有我对家人深深地亏欠。我爱人是军人,我却很少有时间做他的“贤内柱”,他曾半开玩笑地说,“你虽然得了许多荣誉,却可能评不上‘十佳军嫂’”。儿子参加学校的母亲节活动时,老师录了一段他说的话给我听:“我妈妈是很忙的检察官,她经常说话不算数,”老师问,那你怪她吗?他说“我不怪他,因为我知道她经常趁我睡着了偷偷起来工作。”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所有政法干警的日常,是我们要负担的亏欠。

  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我能成为公益检察官的一员,参与并见证我们国家首创的一项法律制度“从无到有,到逐渐成熟”,我觉得无比幸运。

  前段时间,在央视播出的《榜样5》节目中,疫情期间火线入党的快递小哥说“我们国家在很多时候都有很多人站出来,哪怕就是像我一样的,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一定可以做到发光发热,就看你怎么去做。”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深刻的真谛——我们的所有努力都将是我们人生重要的洗礼和淬炼。作为政法干警,作为一名检察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把每一件案件都当作“天大的事”,用心用情用力办成铁案,通过一个个案件的办理,不断输出公平正义,守护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青年应该有一代青年的担当。”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期待呼唤新作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检察人,需要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在党史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履职尽责中,赓续伟大建党精神。我们将与政法战线上所有的干警一道,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精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我们的工作实践,在百年党史中学出忠诚信仰、学出责任担当、学出奋进动力!

  (作者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白静)

  编辑:响水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