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贵州大山深处的人们,结婚时别说穿婚纱、照婚纱照,就连平时最普通的黑白照也难得照一次,婚纱对于谈婚论嫁的青年男女来说,是个不可及的奢侈品。
布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赶表”的习惯,常常在“赶表”的时候以抒情的山歌和优美的舞姿来传达情意,赢得姑娘的芳心。很多年前,家住六枝特区落别乡、多才多艺的布依族小伙韦彬在“赶表”时认识了邻寨勤劳善良、知书达理的布依族姑娘并相恋。那时,照相是一件稀奇的事,他为了照张相片送给心仪的女孩,翻山涉水步行了两个半小时才赶到县城的照相馆。相片都是黑白照,为了美颜,用颜料在脸蛋涂上淡淡的红晕,若是穿军装拍照,还要涂成草绿色。相片到手,韦彬爱不释手,美美地怀揣着待“赶表”时送给心上人。
双方家境拮据,韦彬与妻子很少一起拍照。结婚的时候,连一张像样的结婚照都没有留下。为此,韦彬心里隐藏着对妻子的深深愧疚。虽然没有拍婚纱照,但婚后小两口相敬如宾、恩恩爱爱。韦彬从小读书,高中毕业入伍当兵,对农活一窍不通,妻子教他撒秧、犁地耙田、割秧草。日子虽然苦,却也是一个幸福的小家。
每当在结婚酒席上见到男女青年在草坪上、沙滩上、公园里拍的婚纱照,妻子总是羡慕地对他说,你看人家新娘子的婚纱多好看。韦彬知道,妻子心里渴望婚纱照。
韦彬一直想为妻子补拍婚纱照,让妻子体体面面、风风光光,让他们的婚姻充满仪式感,但在磕磕绊绊的生活面前却无暇顾及。那时候,迫于生计,韦彬一个人到广东打工。刚开始,工资很低,后来,韦彬做了公司的管理员,经济收入逐渐好起来,盖起了寨子里父老乡亲羡慕的水泥平房。广东打工回来,韦彬到昆明捡收废品,早出晚归,风里雨里,又过去了整整十年。
脱贫攻坚让村寨变得美丽,韦彬所在的村子里发展了猕猴桃种植,韦彬是猕猴桃基地的第一批管护人员,每月有固定工资,妻子也在猕猴桃基地打零工。孩子们已成家立业,一家人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好了,韦彬好几次起心动念想和妻子去补拍婚纱照,但又担心左邻右舍闲言碎语,讥讽嘲笑,迟迟不敢行动。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活动期间,村里组织大家拍婚纱照,韦彬第一时间将消息告诉妻子,妻子高兴得像个孩子:“这次我们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照婚纱照了。”
为方便老人们拍照,村里将拍摄地点安排在村委会的活动室。拍摄那天,活动室里挤满了二十多对快七十岁的老人,他们个个打扮得帅气、漂亮,喜笑颜开。韦彬的妻子化了妆,穿上了婚纱,让韦彬都有点不敢认啦。他说,仿佛又一次回到了青春年少。
婚纱照制作成了精美的相册。领到相册那天,韦彬和老伴一张一张地翻看,20余张婚纱照,总是看不够。韦彬说,是新时代圆了他们的婚纱梦,让他们拾回青春记忆,弥补了他一生的遗憾,追逝了已去的时光。
韦彬组织村里的中老年人成立了文艺队,用自编自演的布依歌舞宣传党的教育、医疗、易地扶贫搬迁等惠民政策。他计划,待特色乡村建好后,以古井、池塘、广场为背景,把村里邻居的全家老少集中起来,拍一张张全家福……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