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公益诉讼志愿服务信息化的实践与展望
2024-06-13 08:44:00  来源:正义网

  3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其中“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作为一项检察信息化建设成果再度被写入报告。“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从方案设计到全国上线运行,坚持创新驱动,以业务主导平台建设,以技术提升业务水平,走出一条专业化、智能化、品牌化道路。以此为支撑,检察公益诉讼和志愿服务深度融合联动,检群合力充分凝聚,检察公益诉讼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益诉讼检察办案质效得到显著提升。

  实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自研发建设、部署测试到全面上线运行,聚焦“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通过聚才汇智凝力,推动更新办案理念,创新工作模式,在三个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最高检制定《“益心为公”志愿者工作办法(试行)》,明确志愿者邀请机制、志愿服务内容、组织管理和保障激励等措施,通过平台流程和功能设计规范检察官、志愿者履职方式,强化志愿服务与数字技术融合,实现对人员、线索、活动、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全流程数字赋能。浙江、重庆等地检察机关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从志愿者招募、线索提供、案件流转和奖励培训等方面制定配套管理办法或工作方案,做到志愿者引导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

  公益保护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壮大。检察机关积极拓展志愿者招募渠道,规范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保护,通过新建、整合或与其他志愿服务组织共建共管共用等方式,广泛吸纳知识分子、青年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社区工作者、退役军人、学生等专业技术人才,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构建点多面广、协调多元的公益司法保护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全国检察机关已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招募11.6万名志愿者,浙江省海宁市“益之家”驿站、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益心为公”志愿服务队等志愿者组织纷纷建立,新时代检察公益诉讼志愿服务队伍已初具规模。

  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质效明显提升。志愿者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实现公益损害线索“一键即达”,更大程度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检察机关获取案件线索由原来的零星化、孤立化转变为批量化、关联化,高质量线索数量显著增加。检察机关就公益损害勘验取证、司法鉴定、损害评估、案件听证和检察建议等办案活动,向志愿者征求意见建议或请求技术支持,借力志愿者“外脑”提升公益诉讼办案质效。据统计,“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在全国上线至今,各级检察机关收到公益损害线索2.4万条,其中高质量线索1.4万条,转化率接近60%,“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办理的多件公益诉讼案件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创新:多方参与,专业高效

  “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与人民群众公益保护需求之间的桥梁,其运行机制和方式体现了公益司法保护在模式、制度、设计等方面的独创性。

  一是创新检察公益诉讼办案模式。应勇检察长强调,检察公益诉讼重在突出“精准性”“规范性”。“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创新公益诉讼办案模式,让志愿者成为检察办案的线索搜集员、案件调查员、分析研判员、专业咨询员和公开听证员,以多种形式直接参与到检察办案活动中,同时实现对检察办案的全过程监督,以开门办案模式为检察办案提供多方位协助和支撑,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落到实处。

  二是支撑检察公益诉讼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检察公益诉讼作为一项年轻的制度,完善制度本体与建立优化其配套机制,是今后一段时期检察机关需要统筹设计和一体推进的重要内容。检察公益诉讼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常态化应是其题中之义。“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深度融合“检察公益诉讼+志愿服务”,在流程和功能设计上充分体现志愿服务的志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助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检察公益诉讼志愿服务体系。

  三是推动检察监督和民主监督衔接贯通。检察公益诉讼深入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的司法理念,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公益保护专项民主监督,最大化发挥多方协作配合效用。2022年7月19日,在第四届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检察论坛上,最高检联合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共同启动“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各民主党派志愿者不仅直接参与检察公益诉讼办案活动,同时通过对公益保护问题持续关注形成对检察工作的长效监督,实现“民主智慧”“民主力量”“民主监督”与检察监督有机融合。

  四是深化检察公益诉讼司法为民。检察公益诉讼的本质属性是“人民利益之诉”,目的是要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借助“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检察机关实现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专业知识和意见建议“从群众中来”,有效破解了公益损害线索获取渠道少、民意诉求传导慢的难题。同时,检察机关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本价值追求,通过能动履职、规范办案,实现公益诉讼办案效果“到群众中去”,做实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

  展望:数据赋能,技术加持

  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强调,要将全面运行“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作为战略性重点工作,在平台研发建设和迭代升级过程中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利用前沿科技,创新平台应用模式,更好地赋能公益诉讼检察办案。

  坚持业务主导,深度融合志愿者和检察办案人员实际需求,做好平台建设顶层设计和与其他系统高效衔接。一是整合互联网检察应用。将“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与12309中国检察网等互联网应用统筹设计,实现数据、功能、流程的整合,以一个窗口实现“一网通办”,增强各类场景的智能化运用,优化检察办案人员、志愿者和平台之间交互体验,完善公益诉讼办案全景设计,提升志愿者的参与率、活跃度。二是做好与办案系统等应用衔接,推进“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与检察大数据中心、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等系统的衔接。同时,优化办案流程,实现办案各环节高效流转,强化技术支撑,实现专家咨询、办案指引、案例分析等智能化办案辅助。

  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充分利用“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数据资源,发挥数据要素效能,为公益诉讼线索发现、数据统计、业务态势分析、监督模型构建等业务和应用场景提供数据支撑。一是深度运用平台自身数据。按公益诉讼领域、违法行为发生地、违法主体、损害结果等不同维度对志愿者报送数据进行分析研判,从线索的真实性、可查性、风险性等维度进行智能化成案评估,构建公益诉讼线索成案指数模型,提升线索自动研判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推进与平台外数据的关联使用分析。打通平台与检察大数据中心数据接口,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展数据治理和分类管理,加强平台数据与行政执法数据、互联网监测数据、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办案数据等关联分析,通过构建规则算法提取共性特征,结合公益诉讼办案规律及专项行动特点提炼监督模型规则,为法律监督模型提供数据源。

  探索运用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通过语言和文本信息提取等智能化技术开展模型训练,为公益诉讼各类办案场景提供支撑。一是开展智能化人机交互。基于大语言模型提取和增强生成式问答技术,构建检察办案智能问答系统,实现平台与用户的智能交互。检察办案人员可以通过平台询问与当前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鉴定资源等信息;志愿者可以按照智能引导,从线索的真实性、可查性、风险性等方面及时提供更为准确的线索信息,从源头上提升线索质量。二是提供精准化的类似案例、文书检索推送。通过对大量公益诉讼案例及检察建议等法律文书的学习和训练,自动识别在办案件中包含的公益损害线索发生地、涉事主体、投诉对象、违法行为、被监督机关等案件要素,与检察案例库或文书库中已有案例、文书进行比对分析,确定检索结果是否构成实质类案和同类文书,供办案人员参照和引用。三是助力开展公益诉讼检察专项监督活动。结合各地检察机关开展的公益诉讼专项活动,通过用户画像、知识图谱等智能辅助信息技术,自动筛选并定向邀请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参与专项监督活动,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文件、报表、法律文书等,减轻“益心为公”志愿者和检察办案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专项监督活动工作效率。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

  编辑:响水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