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生中有意
2018-12-11 09:22: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李红笛
    温州注定是个另类。

  北方的历史是黄色琉璃瓦,江南的历史是水面倒映的白墙。而温州的古村落里,清脆的铜钱声、琅琅读书声和黄牛惬意的鼾声可以环绕着同一片池水,各得其所。生年不满百,莫怀千岁忧。惜取眼前事,富贵掌中留。

  永嘉县境内楠溪江上游的苍坡古村,是温州人灵魂的一个缩影。村落很小,却古建林立,依山傍水。进门一条笔直的石板道,为笔;石道中间的一座小桥,由五块大小匀称的石块搭成,为墨;石道两侧的莲池,为砚;而长方形的村子则为纸。古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至今保留着不少宋代建筑。老宅、亭榭、宗祠及古树,历史碎片洒落四处。古村自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开始营建,至今已1000多年历时。南宋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重新规划,建成以文房四宝为主要形象的村落格局,村民全部李姓。

  这里是楠溪江流域耕读文化的代表,当地人对于耕读文化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读书务农两不误。家中子弟若是善读书么,就去应试科举;不善读书么,就回家耕田务农。没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鄙视链”,耕读传家,务实为上。

  今天说起温州人,总想起生意二字。他们在全世界代表着中国商人的勤劳和精明。比如永嘉县的桥头纽扣市场,从几个挑担的小货郎开始,温州人带着小小的纽扣在螺壳里做道场,最后竟包揽了全国80%的扣子。

  士农工商甭想在这里等级森严,凭手艺和脑子努力拼搏,哪里就不如读书致仕了呢?中举当官是光宗耀祖,但读书人也不许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若不是读书的材料,也能靠自己的双手养家置业。这样解读耕读文化或许过于简单,但正是这样精致务实的价值观给了温州不同的风景。清谈在这里没有市场,官僚主义在这里也不受欢迎,封建社会有等级,但三百六十行在这里是真的都可以出状元。

  古村因此留存着很多耕读文化的元素。三级条石砌成的台阶,就叫“三试阶”,取意县(府、院)试、乡试、会试,分别为考秀才、举人、进士,这是对读书人的尊重。村里有两棵八百多岁古柏,被村民呵护至今,当年种下两棵树的宋朝苍坡寨主李西斋曾立下禁约:“凡拴于柏树之牛,立杀不赦。”这又是对自然的敬畏。

  村口最大的建筑就是李氏大宗祠,这里曾经是苍坡村的礼教中心,是封建时代的宗族聚会、重大族事庆典的地方。古时候,凡参加三试“金榜题名”的族人均要披红戴花到此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在司仪的唱引下,行三跪九叩大礼,祭拜列祖列宗。那时的宗祠代替地方官员照管着鞭长莫及的小村落,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常常在宗族势力的调解下私下解决,不需要官府出面。这样的生活方式在那个年代自然有可取之处,在今天只能作为旧时光的掠影供人凭吊了。

  善做生意的温州人眼中,读书是为了大大方方地面对生活,为了不必矫揉造作地避谈利益,为了不必居高临下远庖厨。自幼耕读相辅,才知道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有烟火气。知识分子不把自己束之高阁,才能担得起国计民生,才能知道笔墨纸砚也是柴米油盐,宝马良驹代替不了黄牛土狗。

  温州就是如此,铜钱与礼教共存,泥土与墨香齐飞。有时候生意让人迷失在金钱中,而温州人的生意二字,无非是让生活,有点意思。千年过去了,再看温州,王侯将相无处觅,渔樵耕读有人家。

  编辑:赵晶晶  

上下篇导读

 · 儿时的茅蔗
 · 留住时光
 · 饮深求品
 · 微笑
 · 李花盛开的方式
 · 梦想豪情
 · 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