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束河,徐霞客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是束河的别称。
清泉乡
束河值得称颂的,是那些与水相连的景观。稍微熟悉一点丽江农耕生活的人,一般都能够数出“烟柳平桥”“夜市萤火”“断碑敲音”“西山红叶”“鱼水亲人”“龙门望月”“雪山倒映”“石莲夜读”这“束河八景”来。但不论是“鱼水亲人”,还是“石莲夜读”,都体现出了“与水为邻”的亲和。的确,似乎只有这么一个“水”字,才最能体现束河的要义,概括古镇的灵魂。
位于古镇之北的“九鼎”和“青龙”,是束河的两大水源。两潭之水,化作三河水系,把古镇的街市织成经纬,与城外的景致连成网络,它串起了古镇的每一棵古树、每一条巷道、每一幢老房,使束河成为名符其实的“清泉之乡”。长期以来,是水,洗净了束河古老的石板路。是水,滋润了健旺的长春藤,使束河的瓦片更黑,让古镇的墙面更白。
束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水巷、桥梁和明清建筑。虽然几经岁月更迭,束河却依然保留着因水成镇、因水成街、因水成市的原初形态。束河的水巷有三种形式:一是河街并列的水巷;二是有河无街的水巷;三是两街夹河的水巷。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水巷,都能够从不同角度映现出束河人“与水为邻”的生活形态。
有水的地方,便有桥的身影。在纳西文化中,桥,向来具有独特的地位。沿河排列、横竖成趣的无数桥梁,以桥为核心的桥市文化已经成为束河一道特殊的风景,它与周边的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了典型的古镇风貌。
当然,在为数众多的桥梁中,最出名的还当数青龙桥。青龙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长25米,宽4.5米,高4米,是束河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过了青龙桥,便是四方街——束河历史上的商贸中心。这是一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方形广场,位于广场中央的大戏台是束河的标志性建筑,人们赋予了它一个十分别致的名字——“四方听音”。在流水的引领下,有四条街衢从这里通向四面八方——东街通往大研古镇;南街通往中济行政村;西街是通往西藏的要道,即著名的“茶马古道”;北街通往北沙行政村。
束河至今仍完好地保持着高原水乡集镇的典型风貌,其建筑风格与民俗基调深受纳西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纳西族把水视为生命之本和生活之源的理念,对束河的城市布局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镇里,水与老房子形影不离、相依为命。“家家门前有流水,条条街市见清流”“人行至而水至”等词句,便是对这个高原水乡最为贴切的描绘。在鳞次栉比的老房子之间,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开阔空间,过去,它们是山民互市的理想场地。今天,它们是居民休憩的悠闲场所。
水天堂
束河有众多的水系,正是这些纵横交织的长长流水,灌溉了周边的青翠,滋养了四季的葱笼,并让人们在花光水影中,感受到了古镇的韵致。
纳西族对水的敬仰,是远近有了名的。人们有口皆碑的《东巴经》,其实就是一部关于水的“圣经”。在这部古老的典籍里,生活着一位名叫“署”的水神。在丽江,只要是有水的地方,便有“署”的存在。阳春三月,正是祭“署”时节。这天清晨,人们纷纷早起,毕集泉边,向水进香。之后,还要舀一碗净水回家供奉,这便是束河民间“迎净水”和“买头水”习俗的由来。除了“迎净水”和“买头水”外,束河一带还广泛流传着一种“放河灯”的习俗。束河人从对水的崇拜,派生出了“理水”的思想。“一井一潭三塘水”,便是束河人理水的杰作。束河人使用的井,不同于中原水井,而是一种被称为“三眼池”的蓄水池:靠进出水口的一眼为饮用水;第二眼为洗菜淘米水;第三眼才是洗涤用水。在束河,这种对水的职能划分,早已是妇孺皆知、约定俗成。
水,不仅是生活之源,而且是生活之美。美学家在经过长期的体察之后,曾十分简括地总结出了水的美学特征,称水有洁净之美、流动之美和光影之美。水的洁净之美,给每一位到过束河的人,都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它晶莹澄澈、平静安祥,不仅滋养了花木、浸润了土石,使整个古镇呈现出一派清新,而且,它还净化了人的情致,澡雪了人的精神,让人们感受到了古镇的温润与洁净。流动之美,更是水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因为水具有流动的特征,所以在古镇的环境里,它便成了其他物质所无法替代的元素。古镇是寂静的,因水的流淌而显出灵动;古镇是安祥的,因水的环绕而呈现鲜活。水,同时又是一种可以产生倒影的物质,尤其是在它波平如镜的时候,可以映出云影天光,可以吸纳人间万象,营造出天水相映、情景互涵的美妙天地。它以特殊的功能,平添了古镇之趣,丰富了古镇之景。
水的根性是清静的,该与浮躁无缘,因此,束河也就带有点茶的宁静致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君子之交,其淡如水”,这也当是对束河的最佳定位,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束河恰便是这样一个清新恬淡的去处。束河的清纯之美,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抱朴怀素的主张。水同时又是最可以雅俗共赏的,它不仅流进过帝都皇城,流进过市井街衢,而且还流进了唐诗宋词,流进了明清话本。
当然,束河之水绝不仅限于地下甘泉,更有长天之水,这便是生生不息的四时雨。由于有了雨的滋润,束河才更显现出它水淋淋、湿漉漉的特征。雨,是最能够体现束河意境的一种景致。东方美学,讲究意境,而正是因为这蒙蒙的雨雾、湿湿的烟云,才使我们的束河,产生出了空灵的意境。束河的意境,其实就是在束河古镇的意象中,融入对历史文化的体味,融入对山水田园的体验,融入对人生哲理的体察,并取得净化心灵的审美感受。
云水谣
作为滇中聚落的典范,束河古镇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山水意识和东方品格。从生态角度看,束河是洁性、灵性、智性的产物。山林、水体、建筑是束河景观构成的三大要素,其中,水的形态,最富变化,最为自由。先民们通过对水的巧妙安排,将山水田园有机融入到村落民居,从而完善了古镇人居环境的景观体系构成,并大大地提升了古镇的美学层次和生活品位。
千百年来,束河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而这种生活环境的营造,正得益于水的造化之功,正得益于水的人文关怀。可以说,水,不仅养活了农耕文明,而且养育了束河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在束河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篮子里,是新鲜的菜;杯子里,是嫩绿的茶;池子里,是活泼的情趣;院子里,是恬淡的闲花,就连这老墙上柔和的影像,这屋檐下晾晒的衣衫,也都向人们展示着滇中农耕生活的惬意。也许正是这种轻轻松松的气韵,已经融入了丽江水土,才使束河人的生活像水一般悠然。不过,这种生活仅仅是一种表象,那骨子里却是文化的厚重。
丽江农耕文明的发展不仅使束河具备了物质生活的富足,也使束河养成了重教尚文的民风。据记载,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束河便开设了由政府资助的“义学馆”,近现代又开办了小学和中学,培养出大批人才,使束河成了远近闻名的“人才之乡”。上个世纪40年代,由束河乡贤和志钧慷慨捐资,对束河中学进行了改造和扩建,使之成为当时丽江乃至整个滇西北地区最完善的学校之一。自此,以“与时俱进”为校训的束河中学,在青龙河畔迎送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即使在迭经战乱的年代,竟也未辍弦歌。今天,仅1000余户、3000余人的束河古镇,竟出过上百名大学生和一大批文人学士,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影响滇中历史进程的知名人物。
束河人对水环境的保护自然十分关切。在束河,有一件与水相关的遗物,就是《象山封山护林植树碑》。有清一代,随着丽江经济的日益繁荣,束河一带的工商业得以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逐渐影响了束河的水质,有感于这一问题的日趋严重,束河的有识之士便联名上书,请求政府对水源实施保护。道光二十八年,也就是1848年,丽江府发布了“封山护林植树”的文告,并将这一文告刻成石碑,立于水畔。这块幸存下来的石碑,当是云南最早的保护地方水质的法规。
虽然束河只是一座边远小镇,但似乎并不影响它的人气。因为只要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真正体现出了人类的美好情感和文化精神,便总能吸引四面八方的宾客,一如一本有价值的古书,不仅能够留下来,并且可以传下去。
(作者系云南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