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读诗,唯爱唐诗,即便陆游这样的宋代大诗人,我读过的诗作亦只限于课本中《游山西村》《示儿》等寥寥几首。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春夜,捧读陆游诗词,走近陆游鲜活真实的内心世界,放翁的形象开始渐渐清晰丰富起来。
陆游所处的时代,可谓是多事之秋,北方的女真族早有投鞭渡江之志,对中原这块沃土虎视眈眈,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便渡过黄河,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掳北去,这便是靖康之难。
兵荒马乱给陆游留下了最初的记忆,他先随父亲逃亡到寿春,之后又避东阳,九岁时才回归故里山阴(今绍兴)。几经辗转颠沛流离的生活,给陆游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父辈纵谈国事矢志报国的场景,更使陆游耳濡目染,所以,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便成了他一生的志向,爱国主义则成了他诗歌中最主要的基调。他在众多的诗作中,都抒发了自己欲效仿先贤挥师北伐一酬壮志的豪情,其中提及最多的便是三国名相——诸葛亮。这位原本躬耕南阳的一介布衣,感于刘皇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刘备白帝临终托孤,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欲一统中原,无奈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英雄相惜,陆游联想起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际遇,自然是泪满衣襟热血沸腾,万般感慨尽倾注笔墨之间。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前四句追忆南宋抗金史上曾有过的光辉业绩,阐述当年长江北岸造舰拒敌、西北边界铁骑奔驰的气势,抒发了自己早年的抱负,诗人一生以身许国,到双鬓染霜却壮志未酬,悲愤难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双鬓已先斑”,出语沉痛至极。虽如此,诗人仍壮心不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光耀日月千古流传,千年以来谁比得上你一片肝胆忠心?对先贤的仰慕之情,效仿之意,溢于言表。而作于淳熙三年初夏的《病起书怀》则别有情趣。陆游被罢官后重病二十多天,愈后他浮想联翩,想到饱受创伤的祖国,想到陷于水火的黎民,位卑未敢忘忧国,依然是“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通过半夜挑灯细读诸葛亮《出师表》这一特写镜头,栩栩如生地勾画了一个百折不挠的爱国之士的形象,慷慨激越之气,跃然纸上。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一个是旷世名相,一个是一代诗宗,跨越时空,追慕先贤留佳篇,诗中有史,史中有诗,流淌于其间的风骨,留于后人不断品读和参悟其中底蕴……(陈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