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无言之辩
2018-09-18 11:00:00  来源:检察日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辩”是必须用“口”的,无“言”焉能成“辩”?对于“口”之功能,人们认识尤为深透。精于辞令者自不必说了,即便拙嘴笨舌呆若木鸡之辈,在屡屡吃亏之后也会咬牙立志铁杵成针。讼场上,竞辩中,伶牙俐齿,以不世之“口”功,证我之大“是”、他人之大“非”,而种种“利好”也就尽在其中了。

  古人似乎对此慢了半拍,老子就曾经这样说:“大辩苦讷。”要半天甩不出一句完整话来,这才是论说的最高境界。宋太祖赵匡胤对此就有独到的见解。当年江南名士徐铉奉南唐国主之命前来进贡。这个徐铉先生,不只学问好得不得了,更兼辩才极佳,即使苏秦、张仪再世,也未必能敌。让谁去接待徐铉呢?稍不留神就会给大宋朝廷丢了面子。宋朝宰相一时间大为踌躇。谁知,宋太祖已把人选拟好。原来,负责接待徐铉的,既不是善说的陶谷,也不是儒雅的窦仪,而是一个其貌不扬、文化不高又兼口吃的宫廷侍者。结果,一路下来,任凭徐铉口若悬河,却如同对牛弹琴。徐铉激情了半天,这边只是一个音节:“哦!哦!哦!”再后来,徐铉一个字也没有了。

  相较于这个宫廷侍者,范镇和司马光更绝,他们连“哦”字都懒得说,每当见解不一致时,就用下棋、投壶来决定谁胜谁负。

  不是说“理越辩越明”吗?为何现实中如此多的人不屑于言语呢?其实,辩来辩去,往往都是虚幻。真理有它自己的属性,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绝不会因为你说得天花乱坠就改变一丝一毫。宋朝君臣之所以不屑于逞“辩”之能,并非真的不能“辩”,而是他们已然廓清迷雾,成竹在胸,自信“时间”会作出最为公正权威的裁判,事实自会水落石出。

  徐铉代表着南唐小朝廷,虽巧舌如簧,但不久即做了北宋的阶下囚,而南唐也被北宋所灭;不急于辩高下、论输赢的范镇、司马光二人,其不朽功业和历史地位如星斗高悬。何其如此?因为他们一味精进、专务躬行,无暇他“辩”,亦无兴他“辩”,遂以“默”做辩、以“做”做辩,终以不辩而胜辩。无言之辩是为至辩!(马军)

 
  编辑:赵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