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真实的法治内厨
2021-04-08 16:08:00  来源:检察日报

  了解公诉办案的“内厨”,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菜是怎么做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手法、什么调料、什么火候成就了一道道佳肴。了解了当下司法的真实运行状况,对我们更有裨益。

  当下中国法治题材艺术创作的水准与英美相比确有很大差距。很多法律人讲到自己的法治启蒙或者影响自己职业选择的影视或文学作品,绝大部分是英美的。笔者自己在一个关于法庭询问的专题讲座中,筛来选去适合作视频解析的影视片段也大多出自英美。在有限的时间里,国产影视要么没有办法把故事说精彩,要么逻辑上、法理上不够周延,与现实相去甚远。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在国产法治题材艺术创作上浪费时间。

  笔者看《死刑迷城》的情景很独特,二胎休产假中,基本上是一手抱娃睡觉,一手看书,虽然时间断断续续,但思维一直被紧紧吸引。读罢甚为兴奋,不禁由衷感叹:此作品实在是中国死刑法治小说的惊艳之作。何以叹为“中国死刑法治小说惊艳之作”,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理由之一:《死刑迷城》让你看到真实的“法治内厨”。这第一个理由尤其适合法科生。法科生在象牙塔里学习了最基础的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了解了一个刑事案件诉讼的基本过程和证据要求,但即便是开展了几次模拟法庭、案例论辩,甚至于旁听过几次庭审、到过检法两院实习协助过工作,也无法全面感知侦、控、辩、审办案的思维方式,难以领会实际办案的要领。就好比去吃大餐,在学校里品尝到的是大餐的色香味,却不知这菜品是如何烹制而成。读《死刑迷城》,却可以走进当下中国最真实的侦、控、辩、审的“内厨”。作者作为一个资深公诉人写法治小说,或许剧情设计不是最跌宕起伏、故事表述不是最扣人心弦,但程序和逻辑绝对是最真实、最严谨的。《死刑迷城》所描述的钟天崖故意杀人案,从案情设计到证据设计,从侦、控、辩、审的各个诉讼进程到各种会议上的讨论表决等等,最符合当下司法的真实面目。这也相当于展示了侦、控、辩、审,尤其是公诉办案的“内厨”,让读者可以看到这个菜是怎么做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手法、什么调料、什么火候做成了这个味道。了解了当下司法的真实运行状况,对法科生在学校里的理论学习肯定会更有裨益,对今后职业之路的准备应该也会更加充分。

  理由之二:《死刑迷城》让你领略到优秀公诉人是怎样炼成的以及公诉之道、术。这第二个理由适合所有的公诉人以及有志于成为公诉人的检察官。作者作为全国优秀公诉人,借由小说的形式展示了一个表面上是虚构案件其实就是现实中常常遇到的疑难复杂案件的办理过程。《死刑迷城》带有作者的鲜明印记,作者直接就用自己法律博客昵称“向渊而行”来给男主角起名“向渊”,以小说中主任检察官“向渊”的所思所想所为,向读者展示了他对“公诉乃仁术”的思考感悟、对“为废除死刑而战”理念的践行以及卓越的个人才华。

  在作者先前的六部个人专著中,笔者已经充分领略到他对公诉的热爱追求和高超的公诉工作技艺,但那些著作他是以第三人称在总结公诉人应当怎么思考、怎么工作、怎么淬炼,而这本小说,相当于作者化身“向渊”,直接展示了他怎么想、怎么做。在小说中,更令人叹服的是他“左右手互博”的思辨成果。作者不仅以“向渊”这个角色以检察官、公诉人的维度来发表对案件的看法、对宽恕的理解、对死刑的立场,更是借由多重角色对多个问题提出意见和思考。对小说中所写的钟天崖涉嫌故意杀人案是不是正当防卫、证据是否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他设计了在检委会汇报案件的场景,化身各个委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见解;对钟天崖故意杀人案的出庭公诉策略,他化身公诉人、辩护人、被害人家属诉讼代理人分别发表意见以及第二轮的答辩意见,每一个角度的意见都甚是精彩;对钟天崖究竟应不应该判处、维持或核准死刑,他化身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的法官展开深思;对死刑是否应当存在,他借由“向渊”参加辩论赛的视频,展示了正反双方对死刑存废之立场思考;对于宽恕,他借由“向渊”的助手颜慕曦检察官参加《最强演说家》节目,以铿锵感人的演讲分享了他对宽恕的理解和追求。

  如果读者尚且是公诉新手,读《死刑迷城》,从术的层面,可以借鉴到一个优秀公诉人审查案件的思维方式、汇报案件的工作技巧、释法说理的沟通要领、控辩交锋与协作的多元途径,可以欣赏到经典的公诉意见与辩护意见、精彩的演讲与辩论等等;从道的层面,可以感受到何为“公诉乃仁术”的司者仁心,何为“宽恕即解脱”的人文关怀;从公诉人的成长层面,这本书就好比是一个优秀公诉人最精华的办案笔记,可以了解到他以何种理念做指引、何种标准来要求、何种技巧来锤炼,最终达到如此境界。

  如果读者已经是一个公诉老手和高手,读《死刑迷城》既是一个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更是一个从欣赏到引为知己的过程,对小说所暴露的司法沉疴,所呈现的侦、控、辩、审的职业追求与困惑无奈,所展示的司法理念、职业操守,一定会有默契之感,叹为同道中人。

  理由之三:《死刑迷城》以多元视角向你展示了关于报复与宽恕的抉择、死刑存废的深思、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鸿沟。这第三个理由适合所有人。先前所说的了解“法治内厨”也好,学习借鉴、欣赏公诉之道、术也罢,也还是浅表的法治启示,此书内在所蕴含的法治思考更引人深思。《死刑迷城》所涉及的对人权如何保障、如何避免冤错案件、舆论与司法的关系等等命题不仅仅是法律难题,也是社会难题。被害人家属以及公众对被告人是选择宽恕还是选择报复、死刑存废等命题就更是与道德、意识形态乃至于哲学有关,具有社会学上的意义及反思。有更多的人读到《死刑迷城》,也就更有助于在这些社会学命题上给公众更多的法治启蒙、启示和思考。

  总之,《死刑迷城》不仅堪称中国当下刑事法治生态的缩影,更凝聚了作者“司者仁心”的公诉精神、公诉理念及“为废除死刑而战”的法治信念,体现了作者期望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法治走向文明昌盛的拳拳之心,给法律人及公众以满满的法治正能量,称之为中国死刑法治小说惊艳之作是毫不为过的。

  编辑:响水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