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甘心如荠
2021-02-19 09:03:00  来源:检察日报

  荠菜比春天更先醒来。

  立春之前,有的荠菜就已经发出比冬小麦更深的绿意了,在星星点点的残雪映衬下,透出生命的强韧感。真的过了春节之后,经过阳光和细雨的润泽,荠菜们就在乡野阡陌里随处可见了。

  再过些日子,正月底,荠菜们紧贴地面发散出的齿状叶片长到了一拃多,每株都有肥硕的十几片紧挨着。这时的天气或冷或热,但已有隐隐的雷声,各式小小的蜇虫在它们周围穿梭,早来的戏蝶振翅飞向绵延的麦田深处。

  二月二,挑荠菜。这一天的农村儿童特别忙碌,先得去“剃龙头”,然后再低下头。“剃龙头”就是理发,整个正月没有打理头发的男孩子们都成了小长毛,乡村里的剃头师傅忙不过来,家里老人就随便拿把剪刀、揪着孩童的头发咔嚓咔嚓几下了事。低下头,就是去野外挑荠菜,大点的孩子呼朋引伴,小点的孩子捏着大人的衣襟。

  胜日晴好的叮当河堆上,迎来了久违的热闹,男女老少的喧哗,初生河水的哗哗声,汇聚成告别冬季的一场礼乐仪式。因为其他野菜大多还在泥土下沉睡着,所以荠菜实在是太好找了,也很好采集,小镰刀,小铲子,连着根一起割断,捏着根倒提着抖落尘土,像放一朵花一样置于小筐里,用不了两个小时,筐就满了。

  其实,小孩子们呢,也不是去采荠菜的,吃什么,怎么吃,那是大人们操心的事儿。立在河堆上,奔跑在田野里,日光和东风追逐着他们,旺盛的生命气息在天地里沸腾,无边光景一时新如水洗。

  大人们呢?也未必只是去采荠菜的。那时,他们也像个孩子,哪怕是70岁的大爹大奶,也会想到各自的童年。即便现在上了年岁,也得把蜷缩了一个冬天的筋骨放到大自然里舒展舒展,不只是筋骨,连心也酥了舒了,顿时觉得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又怎样呢。

  这时,我们真要感谢和佩服古人了。他们如此擅长通过物令活动把现实生活和仪式美感结合起来。冬日漫长萧索,无论是胃腹还是精神,都不免处于饥渴压抑的状态。正好,春天的第一个信号来了,那就快走出去吧——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桃李虽好,但害怕寒风冷雨,只有这荠菜,最像我们自己,野朴,皮实,积精气于严冬,一起越寒而来。

  因此,青黄不接的冬春之交,古人们去看荠菜,好像就看到了各自:我们,又熬过了一个冬天呀。特别是那些青年女子,难得出一回门,趁着这约定俗成的节令,可以大大方方地到大自然里放飞,近香河芳林,赏明妍春景,行于陌上,可缓缓归。至于筐里的荠菜几何,并不那么重要。《诗经》里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出自于一个内心幽怨的女人之口,虽说全诗的意境有些凄冷,但也道出了春荠的味道:甘、美。

  这甘美,流传了几千年,不休不止。东坡先生说,“时绕麦田求野荠”,陆放翁说,“春来荠美勿忘归”,就连不怎么爱吃的郑板桥也说,“三春荠菜饶有味”。具体怎么吃,生吃、熟烹,都挺好。古人要么只是切碎放点盐,要么放在瓦罐里做羹汤。到了现代,吃法就多了,开水焯过,切碎,酱油香油醋都可浇淋,讲究的人家还能炒点熟芝麻缀于其上;但更为人熟知的,还是包饺子,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剁成丁块,与荠菜末搅匀,一家人围坐一起,揉面、擀皮、包馅、沸水、下锅,尽享春日里的第一道馈赠。

  好吃是好吃,可是,一看到“甘心如荠”这几个唇齿留香的字眼,就觉得不仅是口福的事儿,更是跟心有关的。《诗经》里那个未名的女子形象顿时又跳脱出来,尽管荼菜艰涩苦口,但也可以如早春荠菜这般甘甜可口,全凭着刹那心境,而这心境,莫不是系于他人和自己的情境——甘心如荠。甘心如荠、有情饮水饱,说的应该是一个意思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响水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