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樵夫,从黎明到黄昏。手中拿着斧头,在悬崖上挥舞,独自走在崎岖艰辛的山路……”北京大学原创音乐剧《大钊先生》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李大钊先生这样一个民族启蒙的樵夫形象,一位傲骨铮铮的革命先烈身影,一页又一页在他身上真情抒写的关于青春、信仰、革命的故事,再次清晰地浮现在众人眼前。我为大钊先生替劳苦大众奔走、为理想信念奋斗牺牲的壮志而感伤、泪目。拭去泪水,有股豪情在激荡,信仰更加坚定,内心充满力量。
精神铸就丰碑。这是一部青春激扬、热血澎湃的音乐剧,是对革命先烈坚定信仰的弘扬,也是对不朽青春的褒奖。这位杰出的革命先烈、影响深远的北大先贤,将他的革命精神和人格力量传递到每个青年人的心里,在无数颗青葱的心中种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火种,激励他们争当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各界在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大钊先生以前被喻为“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为中国“偷”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我们在纪念马克思的同时,更不应忘了带来“火种”的李大钊先生。
大钊先生的历史角色有很多种。他的一生也穿插了许多关键词——青春、奉献、关怀、先知等等。印象最深的,是青春这个词。我们纪念马克思、缅怀大钊先生时,不难发现,两位杰出的人物在做出彪炳千秋的贡献时,是始终围绕“青春”展开的。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而李大钊同样是在最好的年华中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年仅38岁的大钊先生,即做到了“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音乐剧中有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李大钊慷慨就义前,与妻子、女儿的绝唱:“真理之光照耀大地,信仰之花花开不败。”“只要有人还信着主义,我就还活着……”这在最好年华发出的顶天立地之青春呐喊,怎能不为后人敬仰,深思?
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又该怎样度过?一千个人中恐怕也会描绘出各自的轮廓。最起码,不应该虚度,更不该麻木。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青年人应该常思常虑,怎样才能不辜负所处的时代,有国才有家,你所站立的姿态,就代表着中国。若能以这个角度衡量自己,以大钊先生为代表的先烈们的努力和牺牲就得到了精神延续。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佛风”劲吹,佛系青年、佛系学生、佛系恋爱……一大波“佛系”概念汹涌而来,与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一代汇合,散发着说不出的人生“怪味”。这样的论调有市场,有转发,说明持此态度的青年不在少数,这对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没有积极效应。记得前段时间正值中美经贸纠纷处于胶着状态,一天我坐在地铁上,听到一位母亲和朋友在聊天:“我最近给在美国的儿子打电话,问中美关系出现波折,对你的生活有没有影响。结果我儿子觉得我大惊小怪,他说妈妈你放心吧,中美贸易战对我一点没有影响,我根本不关心,我不愁吃不愁喝,读好自己的书就行了。他们争端不争端的,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国哪有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搞不清楚,读再多的书又有何用?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最酷的青春,最炫的年华,不该是做“佛系”,也不该爱上“养蛙”,而应是用奋斗的汗水浇筑梦想的大厦。青春苦短,过不再来。唯有肩负民族梦、扛起责任梦,才是灿烂、无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