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聆听中汲取
曾经,在我办公室的窗外,有两棵高大的法桐。枝繁叶茂,将这座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三层小楼荫蔽于身下。
有一对鸟夫妻,筑巢其上,常在窗台嬉戏逗留,在我眼皮子底下啄食梳羽,谈情说爱。有时,正好撞见,我就隔着窗玻璃看上一眼。不小心弄出响动,他们就双双回头,瞪我,目光甚凶。继而振翅飞离,愤愤而鸣:滚开!滚开!
那声音真好听!我便乖乖滚开,回到桌前,继续伏案奋笔。我从事的是在许多人看来有点枯燥无趣的工作——编修地方志。刚开始我认为枯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改变了看法,这辈子是当不了官儿了,但做个生命有分量、如太史公司马迁那样的“史官”也不错。
秋天说到就到,我们的书稿如期完成。一下厂印刷,工作就相对少了许多。这让我显得有些清闲,文学创作便趁虚而入。这时,因为修建广场,办公楼前的树木尽数砍去,那两棵法桐在劫难逃。他们被削去头冠,砍断手脚,连根挖出……鸟夫妻见状,连呼“悲哀!悲哀!”绕树桩三匝后,见无枝可依,也就去了。
“如果你想走文学这条路,检察院能去还是去吧。”一个冷雨敲窗的工作日,我的一位同事,也是我尊敬的一位师长“旧话重提”。几个月前,我对他说,我有个到县检察院工作的机会。他听后搁笔,望向窗外,良久不语。后来,工作任务繁重,我也就淡忘了这件事。没想到他还记着,在合适的时候,给出了明确答案。
我不再犹豫,在深秋的一个下午,怀揣文学梦想走进了检察院,翻篇“史官”,开卷检察官。
《检察日报》早几年我就读到了。读它,是我那段时间的必修课,也是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有效途径。在办公室读,下班回家也读。读当天的,也读当月的。当年的读完,就读前几年的合订本。泛读,精读;一目十行地读,逐字逐句地读……不知不觉两个多月过去,到了年底冲刺阶段,大家似乎更忙了。
我想,我应该主动找点活儿干。问文姐。文姐说可试着写点东西往《检察日报》投投。我说,那就写“中国执法者”吧。文姐点点头,建议我多读读同类型的见报稿。我说读了,这两年的“绿海”副刊一期不落都读了,对“绿海”格外亲近,向往,还自信有种命中注定的缘。
文姐只比我大两岁,却是个出色的“老检察”,也是把我领入检察之门的人。
初稿写出,近五千言。呈稿里稿外的“当事人”修改。这期间,市文联组织去老君山采风。有一种说法,老君山是老子的归隐地。老子不当国家图书馆馆长后,离开洛阳,骑青牛,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就去了老君山。
大概是受了老子老人家的特殊关照,初冬的老君山还有零星的山花开放。有种野山菊,紫色,硬币大小,叶子都投降了,花朵却不肯示弱,昂首,起舞弄清影。望着那些花,想像着老子的模样,心里似有所悟。
活动结束,回到院里,稿子已审阅完毕。按照修改意见和自己的新思路修改后,我找来一份《检察日报》,找出“绿海”副刊的邮箱,将稿子投了进去。
当年12月31日,一年的最后一天,稿子见报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稿子加了编者按。时至今日,15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记得编者的话,“在基层检察院,也许罕有举世震惊的反腐大案,可是那里的检察官们,日夜为看似琐屑实则复杂、与群众利益最切身相关的事务操劳着,不但承担着维护一方稳定、推进法治进程的重任,而且承受着种种贯穿案件始末、贯穿于年年月月的压力。”
这篇稿子的刊发,无疑坚定了我在检察院“干”下去的信心,也是对我工作生涯的一种指引。此后几年,我采写了数十篇“在神圣而平凡的检察工作岗位上负重前行”的基层检察官,部分刊发在《检察日报》上。这其中,“绿海”的“中国执法者”又占了较大的比重。
“绿海”,改变提升的不仅是我的工作生活,更为我的文学梦想插上了翅膀。正是因为身后有了这样一片绿色之海,我的内心充实而盈,文学写作热情和信心再度被焕发。我翻检记忆,捕捉当下,珍视生活的每一个表情和细节,用心聆听,用心记录,以笔为马,寻觅并抵达生命的绿洲。
在“绿海”刊发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当是名为《紫花环》的千字短文了。灵感来自那次老君山采风活动。那是在上山途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女孩,清纯腼腆,是名农大的在校学生,和同学们来老君山普查植被。女子本弱,又是第一次走山路,她被落在同伴的后边,不免着急。我说,不急,慢慢走,咱们一起走。女孩点点头,没说什么。第二天,天气骤变,大风降温,原定活动取消,大伙就窝在屋里看书、聊天。晚上,女孩来找我,手里拿着一个用野山菊编的紫色花环,说是专门为我编的,一定要让我收下。
事是小事,文是小文,可对于我来说,这篇文章的发表,无疑在我文学创作路上竖起了一座里程碑。
2010年秋,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雄鸡一声天下白》出版。第二年,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绿海”在封面发布消息,并开辟专栏,连续刊发我的随笔《昌谷散记》,从不同角度对《雄鸡一声天下白》的主人公、唐代诗人李贺进行解读。
这些年,业余时间创作另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蔽芾甘棠》,对相关方面的历史文化有了一些体悟。“绿海”再次敞开怀抱,接纳呈现了历史深处的那棵甘棠树。
“绿海”是海,也是船。乘着这艘云帆高挂,破浪向前的巨轮,我们来到香山脚下、衡水湖畔、灵璧之间,读书、学习、采风,以另一种方式抵达正义的彼岸。
如今,在我的窗外,树木葱茏,绿荫成海。无数的鸟雀居住其间。每天早晨,他们早早起床,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歌唱,用“爱你爱你”的音符唤醒众生,迎接新的一天。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