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诗翁叹白头
2019-03-26 08:39:00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王乾荣

  白居易《白发》诗云:“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其实白发是不知时节的。如果白发知时节,即是说,它知道人在什么岁数长白发,那为什么有人80岁仍然黑发满头,有人20多岁就白发丛生了呢?

  但白诗第二句“暗与我有期”,则是事实——白发暗中跟“我”定好了,到时候就依约长出来了。白居易叹道:“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亲爱日零落,在者仍别离。身心久如此,白发生已迟。”当然这不是白发跟白居易所“约”,实则是白居易跟自己“约”的。40岁今天算青年,白先生年方四十之时,已经把自己糟践到“酒病沉四肢”天地,加上“亲爱日零落”,他具备了白发生长的内外因素,他不想有白发,白发也要长出来。

  唐代诗人薛能《春日》诗曰:“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青春公然去了,而白发好像欺负人似的,屡屡生了出来。其实白发不光“欺负”老人,也不仅是老的象征,还是有些不老的人的身心、处境的形貌写真。所以白居易《叹发落》诗中又说:“多病多愁心自知,行年未老发先衰。”衰,大概指白稀兼有。

  人悲伤过度或受到恶性刺激,会倏忽间白了头发,如伍子胥过韶关前夜,只因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转悠,捱到天亮,竟然急得满头青丝变白,为典型一例。

  当然白发更多地生在老人头上,这是生理规律使然,如唐人罗隐诗云,“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所谓“老从头上来”,即是满头银丝,鹤发童颜,含有赞美老人白发的意思。但左思在《白发赋》里却说“星星白发,生于鬓垂,虽非青蝇,秽我光仪”,嫌白发有损他的仪容,满好玩的。左思魏晋时人,大约其时没有染发剂,所以他才有如此之叹。司徒曙所谓“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树叶之黄比老人之发白,也未免消极。

  杜甫一面哀叹“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痛惜“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面不由“猛回首,张望年少,曾记否,朱颜玉貌,心比天高”。抚今追昔,徒伤怀抱;两相对照下,伤感何乃尔!

  谁无“朱颜玉貌”时?但老了就是老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对“鬓毛衰”倒十分坦然。诗圣杜甫,您老就别一个劲儿悲叹啦(其实他不老,作上述诗时,年方48岁),说什么“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是不是有点儿迂,且藏着深深的功名利禄心呢?作《陋室铭》的刘禹锡豁达而有颗年轻的心,竟然觉得老如晚霞之美,他说:“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曹操的壮怀激烈,乃是杜甫无以达到的,他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放翁老人则更具雄心,他的念头是:“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宋朝诗人张文潜颇具科学意识,他吟道:“白头青发有存殁,落日断霞无古今。”有存有殁,顺天应时。有此识见,乃智者耳。

  编辑:赵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