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简单搜索了一下,发现诗歌节大都以诗为媒,以诗会友,规模盛大,阵容豪华,内容繁多,没有百万以上的开销怕是拿不下来。好在有些地方把诗歌节纳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计划之中,钱的问题也就可以顺利解决。这是诗人的幸运,可就不见得是诗歌的幸运。
当然,不少诗人还是激动起来,认为歌诗的春天来了。可诗歌节过去之后,大家在媒体上见到的是领导的讲话、诗人的表态、开闭幕式上的文艺晚会,就是看不见一首诗歌节上诞生的诗歌佳作,也见不到有伟大的诗人诞生于诗歌节。
按说“西瓜节”西瓜是主打,“南瓜节”南瓜就该是主角,可是在很多诗歌节中,与诗无关的人倒比诗人更耀眼,与诗无关的活动倒比诗歌更火热、更夺目。就像“六一”儿童节主角都是大人,“三八”妇女节抢镜头的往往不是女性。
诗歌节总得有诗摆出来吧,不能现在办诗歌节,拿出的还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的低吟浅唱吧。举着“咏唱经典”的旗号,并不能遮掩自己的空白呀。如果当代人的诗歌节不能拿出自己的诗歌作品,我们朗诵着老祖宗的“抒情”即使分贝再高,也掩盖不了当代人灵感的麻木。
一年一“过节”,年年有内容。而我们有不少“人工打造”的节日,从起初创意就在“节”的形式本身,图的就是节日这种形式所能制造出的宏大场面、火热氛围、广泛影响,至于节日的内容好像并不重要了。如果重要,那么诗歌节的主角应该是诗人,不该是不写诗的文化名流、不写诗的商界精英等不写诗的“嘴力工作者”。
我倒觉得,用庆典的方式举办的“节日”,最后往往只剩下了喧哗,顶多凝固成个纪念日的符号,而不会是那个节日母本的再生或复苏。如今的诗歌节,我担心它不再是“诗歌”的本身了。就像我不知道几年前的第一届某某城市的诗歌节对当代诗歌创作到底起了什么“助产”作用。节日一天就过完了,但日子是过不完的。我们心中如果有诗,它就是常态,而不会是庆典。再豪华的婚庆都与爱情无关,再漂亮的塑料花也结不出果子。
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但过往哪个时代的诗歌繁荣似乎都没有诗歌节的助推。诗歌历来是教化启蒙、文化传承、感知审美的重要手段,更是诗人自己实现生命超越的载体,而外在节日所谓的推波助澜作用,实际上无助于伟大诗人、伟大作品的诞生。
节日可以喧哗,但诗永远尊贵。我们只有归还诗的沃土与高贵,才会实现诗的繁荣与创新。(阮直)